Featured image of post 木桶效应与竹杆效应——过度封装与适当封装

木桶效应与竹杆效应——过度封装与适当封装

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

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这是老生长谈的一句话。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总能有不同的含义。

长杆效应更重要

我经常刷今日头条,今日头条上有一个视频,看了着实感觉有道理:

中科大教授的讲话

对于一个人而言,木桶效应和竹杆效应是同时存在的。上学的时候,尤其是中考,木桶效应起关键作用。而在高考,还有走入社会工作之后,竹杆效应是主要的。

万物有法,在知识较少的时候需要学习大量的基础知识;而在有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,学习过多无关的知识会消耗时间和精力,且不产生足够的价值!

zotero 可以管理资料。orgmode 和 obsidian 可以用于做笔记。用硬纸做成的卡片盒笔记十分容易理解且好用。但是在 orgmode 中使用 org-roam 或者在 obsidian 当中配置复杂的插件都有一些得不偿失。

org-roam 使用的一些讨论

说实话,Org Roam 真的不太适合我。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我算是 Zettelkasten 的目标受众;我是一个副教授,所以我的 Org 笔记除了其他用途外,也用于学术研究。

我理解的 Zettelkasten 背后的理念是,你把笔记结构化为一个由原子想法组成的密集链接图。所以,很多小笔记,每张笔记包含一个想法,链接到所有其他相关的笔记,然后通过跟随链接,你可以从你自己的笔记中提取连贯的想法和令人惊讶的启示。 这就是硬核的 Zettelkasten 方法。

有些人只想拥有一个“个人维基”或“个人知识库”,并且只使用相同的工具。然后你也能接受大页面,页面内也有链接(就像在维基百科中一样),并且只使用像 Org Roam 这样的工具作为管理链接和导航的便捷界面。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,当我使用其他笔记工具,比如 Wiki.vim / Bear / Obsidian 时,我就是这么做的。但在 Org 中,我更喜欢“大文件”方法而不是“多文件”方法,因为我经常发现使用大纲功能更容易导航。

我能理解笔记之间大量链接对许多人来说可能很有价值,我自己也认真尝试过。但我从未达到过感觉它能回报我的时间投入的地步:

  • 创建大量小笔记不知怎么就触发了我的强迫症。我浪费了很多时间确保每张笔记都链接正

确,并重构旧笔记。尽管如此,我仍然觉得 (i) 我的笔记一团糟,(ii) 与使用快速简便的笔记技巧并将更多时间花在实际工作上相比,我的生产力更低。

  • 对我来说,Zettelkasten 在很大程度上感觉像是过早优化的一个版本。在写笔记时,你花

很多时间搜索相关概念,并将它们与链接联系起来。但我在阅读笔记时很少会去点击这些链接。大多数笔记,我甚至根本没有再读过。少数几次我需要那个链接的时候,我可以直接搜索我的笔记来找到我正在寻找的东西(寻找笔记的“JIT 方法”),这总体上为我节省了时间。

因此,我回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系统,并且对此感到非常满意:

  • 每个任务都存在于一个巨大的 inbox.org中。它使用类似 PARA 的系统进行结构化,并通

过大纲或 org-super-agenda 查看。

  • 我做的每条工作笔记都进入一个巨大的 journal.org 文件。这个文件被结构化为一个反向

日期树,标题类似于 2024-02-09 Friday。在每个这样的标题下,我将写下子标题,例如 Derivation of XXX theorem 或 Meeting about YYY,写下我的笔记,并用 :tag: 标记它,按研究项目和主要主题进行标记。然后,我可以通过全文搜索、日期或项目再次找到我的笔记。或者,如果我想查看关于某个主题的思维时间线(类似于 Logseq 的转录视图),我可以只显示带有特定标签的子树。对我来说,这感觉比一个大型链接图更有效。

  • 我真正需要经常重新访问并且持续很长时间的笔记非常少,以至于浏览日记变得乏味。对

于那些少数笔记,我会将它们移动到一个单独的参考文件中,该文件易于浏览。

当然,这个工作流程也可以建立在 Org Roam 及其“dailies”之上(我也花了一些时间使用 Logseq,并在那里也收敛于类似仅日记的工作流程),但对我来说,仅 Org 就提供了我需要的功能。

保持简洁且高效

找到核心的脉络!坚实可靠地发展自己的工作,完善自己不足之处。

知乎费米

费米最大的特色就是总能在复杂的现象中找到简单的物理实质。

杨振宁曾经评价过他的导师费米是个脚蹋实地的人,而泰勒是一个喜欢猜测,但是十个想法可能有七、八个是错的。可以理解这是个工作方法的差异。但是大家肯定更喜欢费米这样的人做同事。

理解一个复杂的东西最好是把它拆成是模块。突破其中一个模块是比较容易的。

如果说年轻的费米具有一匹千里马的潜质,那么他是在众多伯乐们(阿米代伊、普钱蒂、科尔比诺)的帮助下成为一匹千里马的,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科尔比诺。认识到某人具有千里马的潜力并不难,难的是把千里马培养出来。或许这就是韩愈《马说》中的意思,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。真正的伯乐不是对着某个青少年说,哎呀,小伙子啊,你不错呀,将来一定如何如何,而是要一步一步把他引导到很高的水平,这才是真正的伯乐。

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对待孩子的教肓也是,我们大多数家长不是伯乐。从原文来讲,孩子是千里马的概率更高,我不是伯乐的概率更高。所以我想努力成为一名伯乐!

denote & zathura

denote 是 emacs 的一个包,用于写笔记。比起 org-roam 更简单,更适合我。做为更加简洁且坚实的工具,我相信这次一定没有选错,可以长久的使用,提升我的工作和学习效率!

zathura 是个软件,用于看扫描版的 pdf。我对人个的知识库这个概念从认知上有了有了新的提升。相信在未来这些工具能更好的服务于我的工作和学习。